剛剛看了自己前幾天寫的《再見了,奧古斯丁》,心中頗多感觸,總覺得我們台灣人是不是對於洋將的要求太過嚴格了呢?僅僅一場二軍的測試賽,就決定了一個洋將是否「適合」在中華職棒生存的命運,是不是太草率了一點?我們是否深思,該不該再給奧古斯丁一次機會呢?

  看看王建民日前在洋基主場開幕戰的表現,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中華職棒某位洋將身上,同樣也是先發六局就掉了五分,大概隔天就會被該隊球迷吵著要換掉吧!媒體或許也會出現該名洋將如何不堪用的字句,更有甚者,該隊教練團或許也會放話說下一場比賽就是該名洋將的「期末考」之類的話吧!

  想像著這樣的情景,不禁讓我想起昨天吳保賢單局狂失五分的窘境,也讓我想起台灣旅日兩大名投 - 許銘傑、張誌家。

  許銘傑與張誌家兩位旅日知名投手的豐功偉業,小弟在此就不多做介紹了,或許各位對於許、張兩位的瞭解,應該不會比我少。不過,大家是否注意到,旅日七年的許銘傑,去年在日本職棒一軍僅僅出賽了四場,總共只投了五又三分之二局,防禦率高達六點三五;這樣的成績如果出現在中華職棒的任何一位洋投身上,可能早就回家吃自己了,有可能像許銘傑一樣還有第二年的機會嗎?

  再來看看張誌家。由於受到傷勢影響,旅日五年的張誌家去年一整年都沒有在日本職棒一軍出賽,在二軍成績也不盡理想。但他也沒有「包袱款款」回家吃自己,今年仍然出現在登錄名單之中;反觀中華職棒以及我們任何一位球迷,忍受得了這樣對於球隊毫無貢獻的「洋將」嗎?

  很明顯的,台灣棒球界對於「洋將」這兩個字的要求,其實就是「即戰力」的代名詞,任何對球隊沒有「顯著貢獻」的洋將,就是馬上開除,類似的例子簡直就像家常便飯一樣,不勝枚舉。在職棒十年前後,各隊換洋將就像換衛生筷一樣頻繁,甚至球迷都還來不及認識就打包回家的洋將所在多有。但日本職棒卻不是如此,他們可以忍受一位洋將一整年都在二軍養傷而不被開除,就算對於球隊的戰力一點幫助都沒有也無妨,我們台灣人做得到嗎?

  其實,在國際洋將市場中,中華職棒「給得起」的薪資並不算高。根據今年度中華職棒出版的觀戰手冊來看,今年最高薪的洋將,就是兄弟象隊的養父鐵,月薪也不過是一萬一千美元而已。這樣的薪資算高嗎?相較於世界上有職棒組織的國家中,台灣的洋將薪資低於美國、日本、南韓、墨西哥,勉強只排在第五名而已。這樣的薪資能夠聘請到什麼樣的洋將,大家心知肚明,當然是美國職棒、日本職棒、南韓職棒、墨西哥聯盟挑剩的,才輪得到中華職棒,我們又怎麼強求這些洋將有多麼「出人意表」的表現呢?

  毫無疑問的,職棒使用洋將對於本土球員的進步是有幫助的。因為台灣就這麼一丁點大,現在中華職棒大多數的本土球員,都是一起從小打到大的,投手擅長什麼球路、打者喜歡打什麼球,幾乎沒有人不知道;但使用洋將就不同了,不但可以訓練本土球員適應陌生的球路,對於未來國際賽也會有莫大的幫助。然而,洋將也是人,也會吃喝拉撒睡,也會有低潮、受傷的時候,請不要把他們當成Superman或是衛生筷。我們捫心自問,我們真的給洋將更多、更公平的機會了嗎? 【幻象兩千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