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我接受國語日報的採訪,主要是談臺灣棒球維基館與台灣棒球的歷史發展。當初接受採訪時,我還覺得有些意外,因為我雖然國小六年的時間,都是國語日報的忠實讀者,但那對我來說已經是太遙遠的記憶了,而我也沒有想到國語日報這次對於體育方面的專題報導這麼有興趣,加上負責採訪的記者趙瑜婷小姐從多方面角度切入的提問,試圖讓以學生為主的讀者們更瞭解台灣棒球的歷史背景,所以我索性就侃侃而談了起來。


  事實上,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最讓我肯定的,是嘉義農林在甲子園奪下亞軍的歷史成就。因為台灣的棒球運動傳承自日本,從早年的師徒關係來看,日本是台灣棒球的師傅、而台灣是日本棒球的學徒,從1906年棒球傳入台灣之後,歷經了廿五年的養成與訓練,終於在1931年在強手如雲的甲子園場上,獲得第二名的席次,這代表臺灣這個學徒已經有能力打敗師傅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、可以準備出師了;所以我認為嘉農當年的成就,確實具有相當高的歷史意義。


  話鋒一轉,後來我還談到了威廉波特少棒賽,由於當年國際外交處境艱困的環境下,讓少棒賽成為投射民族情感與國族主義的窗口,因而也引發一波棒球熱潮。不過由於過度畸形化的發展,常常使得當年表現不錯的小選手,在過度使用又缺乏運動防護觀念的時代背景之下,造就了太多「小時了了、大未必佳」的遺憾,殊為可惜。有幸近年來保護小球員的觀念日益普及,這樣的遺憾才逐漸獲得改善。以下是整篇報導的全文:


《文化週報》棒球維基館 網路共寫新頁


國語日報/記者 趙瑜婷 報導
  一九八三年亞錦賽,為爭取奧運參賽權,中華隊投手郭泰源一天連投兩場球,投了十七局,兩場都勝投,下場後,手已經沒有知覺了。三年前,臺灣棒球維基館成立,開放網友共同寫臺灣棒球歷史,到目前已有七千五百萬人次瀏覽,在這個平臺上,每個人都可記錄自己的棒球故事。


  進入臺灣棒球維基館網頁,開啟球隊索引,從西武、洋基、紅襪、巨人等條目中,點選一個隊名,顯示的畫面是華麗的打擊陣容,從防禦率到打擊率,每個球員都有詳細的數據,除了一軍還有二軍。點選一位指定打擊(DH),卻突然跳出孩童稚氣的臉龐,教練領隊全是小學生,原來他們是臺北縣三重的街頭棒球隊,週末都在重陽橋下練球,這些孩子和大球星沒兩樣,都想擊出夢想的全壘打。


  「維基館除了資料整理、保存,最重要的是網路共寫,將棒球史的詮釋權開放給球迷!」學者謝仕淵說,以往棒球文化都是單一觀點,只有主流媒體關注的球員、賽事,但維基館由遍布全臺的潛在作者,開始記錄家鄉棒球的故事和發展史,從社子島棒球聯盟到嘉義少棒聯隊,才真正拼湊出臺灣棒球全貌。


  主持網站的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主任林信成認為,維基館最可貴的地方,是記錄許多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。像有次網友聚會,一名女士前來參加,她當場提出希望將父親的資料放進維基館中,原來她爸爸是臺灣第一位拿到國際裁判資格的嚴德和,當時臺灣外交處境艱難,為爭取國際亮相,嚴德和每次出賽都會別上國旗。


  維基館還有棒球的「情蒐小組」!林信成說,北科大一名教授負責幫中華隊蒐集敵手資訊,有次這位教授就託林信成向一名在韓國的臺灣網友,收集韓國投手的球路。林信成笑說,原來維基館還有「間諜」功能,也見證臺灣棒球走向科學分析。維基館也常被抄襲盜用,像北京奧運官網就抄襲王建民資料,卻把他從臺灣之光改名為棒球王子。


  在維基館中,會發現當年臺灣許多赫赫有名的選手,像參加威廉波特少棒賽的陳昭安,曾創下「完全三振」的世界紀錄,也就是說,在整場比賽六局十八次的投球中,對手完全沒有揮棒及上壘包的機會。當年叱吒風雲於球場,但他和其他小將如許金木等人,後來卻在棒壇銷聲匿跡。


  「在美國,兒童是『玩』棒球,臺灣卻是拚輸贏。」改行當棒球裁判的網友幻象兩千說,威廉波特其實是夏令營性質,但那時臺灣剛退出聯合國,棒球成為投射民族情感的運動,每場球都當奧運在打,每次都派出最強陣容,卻造成畸形化發展。畢竟再厲害的選手也禁不起天天操練,這些學生的手很快就投壞了。近年臺灣才有保護小球員的概念,像少棒賽規定不能投變化球,以保護發育中的手腕、手指。


  「棒球與臺灣歷史、生活緊密相連!」當年三冠王時期,全國風靡棒球,連廟宇也組球隊參賽,謝仕淵在維基館的專欄中描述,北港媽祖廟為了給球隊取名,還特地擲杯筊,決定叫「飛獅隊」,但有人覺得怪怪的,因為飛獅的閩南語發音像「非輸」,果然這支隊伍打到全國賽就鎩羽而歸;今年奧運中華隊總教練洪一中,當年就是飛獅隊的小將。


  林信成說,我們總以為紅葉少棒是臺灣棒球的標竿,其實早在日據時期的嘉農棒球隊,就已經拿到日本甲子園亞軍。幻象兩千說,那次得獎意義很大,因為臺灣的棒球傳承自日本,拿到銀牌代表臺灣已經出師,具有國際水準。


  林信成在維基館打上「蔡武璋」的名字,進入網頁,呈現的畫面是蔡武璋擔任嘉農校友會理事長,在嘉農奪牌六十年後,積極奔走收集的史料,由於當年甲子園亞軍的「銀盾」已遺失,他還到日本找到復刻版,讓當年老球員重溫記憶。這是棒壇的「冷知識」,卻見證了臺灣人對棒球的熱情。
(全文刊登於九十七年九月廿一日 國語日報 第二版 文教新聞)


  【文:幻象兩千整理/圖:幻象兩千拍攝】
   All Rights Reserved by Mirage-2000's Secret Base
 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wanbaseb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